太行深山的小山村 曾是八路军战地医院

    2021-06-23 10:17:30 星期三 来源: 牛城晚报

    信都区黄家台村

    太行深山的小山村 曾是八路军战地医院

    医护人员使用过的医疗器械

    在信都区西南冀晋两省交界的太行山深山区,白岸乡的芝麻峪大桥西南方向,有五个小山村被称为“红五村”,曾是革命先辈英勇抗日的战场。

    群山环抱中,黄家台村是“红五村”其中之一。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,是八路军总部医院的一个分院所在。

   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

    刘晓燕文/图

    太行深山的战地医院

    天蓝如洗,山路弯弯……夏日时节,驱车前往,一路上,只见山高崖陡、林密沟深,风景如画。

    据当地人介绍,也正因山高林密、易守难攻,许家村、黄家台村、西口村、西就水村、南就水村这五个小村在抗日战争时期,成了敌后根据地,兵工厂、被服厂、战地医院等重要机构隐扎的地方。

    朝山沟里走,黄家台村依山傍水,风景旖旎。“来这儿的人,都说我们这是桃花源。”黄家台村现任支部书记王为书介绍,该村仅300多人,却在抗日战争时期,成为八路军总部医院的一个分院所在。

    说话间,到了村口,医院警卫室旧址出现在眼前,旧墙的痕迹仿佛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风风雨雨。王为书说,这房子曾是警卫室,负责医院的保卫工作,在这里,战士们日夜站岗,守护伤员。

    再往上走,约20米,只见一座二层小楼。王为书说,这里曾是当时的战地医院。青石堆砌的墙面,木制的门窗,条条裂痕透露着它的光辉历史。此地周边,有楼房,也有平房,还有三处战地医院旧址。

    军民情深,家家腾房安置伤员

    “人们俗称的战地医院、后方医院,其名称应为黄家台八路军太行模范医院,也称‘太行模范医院第四所’,院长是德国医生汉斯·米勒。”信都区党史专家吕恒静说。

    吕恒静之前曾在原邢台县党史研究室和组织部从事党史工作多年,对黄家台村的历史通过查阅史料和多方走访进行了深入挖掘。

    原中共邢台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的《邢台县党史画册(1921-1949)》一书中记载,1940年,八路军总部卫生部在白岸村建立了后方医院,德国援华医生米勒担任院长。1941年初,太行模范医院第四所迁至黄家台村,该所系129师卫生部和太行军区联合创办的一所野战医院。

    吕恒静介绍,当时,八路军129师主力部队385旅、386旅及其他部队经常从邢台西部山区前出太行山作战,有伤病员便转运到这里救治。

    医院建立后,军民情深,家家户户腾屋安置伤员。那时,群众的农家院落就是医院,百姓的炕头就是伤员的病床,男人就是担架员,女人当起看护员。

    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,战地医院里每天都有伤员伤愈重新投入战斗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”吕恒静说。

    太行深山里的“沙家浜”

    村里92岁的老党员王景信回忆,当时这一带生活非常困难,粮食和药品极度匮乏,村民们省吃俭用,鸡蛋都省给伤员吃。

    “岁数大的人都知道,我们村合力救护伤病员的故事。”王景信说,1942年5月,日军大扫荡,全村父老乡亲背的背、抬的抬,连夜把100多名伤员转移到村后的秘密山洞里,并冒着生命危险,借夜色掩护,偷偷给伤员送水送饭,保障了伤员的安全。

    后来,人们想起当年救护伤病员的感人事迹,称赞黄家台是太行深山的“沙家浜”。

   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

    吕恒静说,抗战期间,刘伯承、邓小平、徐向前、陈锡联、陈赓等领导都到过黄家台村,在这里指挥作战、慰问伤病员,看望汉斯·米勒医生,留下了宝贵足迹。

    “当时的警卫室、药房……一处处革命旧址,一件件红色文物,承载着革命先辈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,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。”王为书说,按照信都区的计划,包括黄家台在内的“红五村”将被打造成“红色教育基地”,为此,他们近期对革命旧址进行了修缮,还从当地村民手中收集了散落在民间的担架、器械等文物。革命旧址修缮过程中也最大程度恢复旧址原貌,以后将用好革命旧址讲好党史故事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

  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    邢台网 官方微信
    邢台网 客户端

    邢台日报、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

   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。

    广告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