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最淳朴的心为逝者送行

2016-05-30 08:26:53 星期一 来源:邢台网—邢台日报

——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柏乡县殡仪馆馆长张英志

本报记者杨永丽通讯员 李雪琪

提起殡葬,大多数人都会想到“冰冷”“害怕”等字眼。对死亡的忌讳和恐惧,使这一为生命做最终守候和关怀的崇高职业,在部分人心中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
在这个许多人“敬”而“远”之的行业里,柏乡县殡仪馆馆长张英志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,把世俗不能理解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追求,31年如一日用最淳朴的心为逝者送行,从一名普通复员军人成长为令人敬佩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。

冲破世俗22岁成了火化工

1985年,22岁的张英志从部队复员后,来到柏乡县殡仪馆成了一名火化工。当初,别说家人了,就连他自己都想不通,三百六十行哪行不能做,非要干这个与死人打交道的活,好说不好听。

“可工作总得有人干,我一个接受过部队培养的人怕什么,一定要干好这份工作。”他在说服自己后,又说服了家人,带着十分复杂的心情进入了这个特殊的行业。

当时,整个殡仪馆只有7个即将退休的老员工,院子里的荒草有半人高,火化车间十分简陋,张英志差点哭出来。“特别是第一次值夜班时,面前是冰冷的尸体,窗外是呜呜的风声,那种恐惧真是令人毛骨悚然。”张英志说,那一刻,真想逃出去。

火化工、司机、遗体搬运工、设备维修工……在殡仪馆,张英志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。“第一次外出,抬的是一具无名男尸,看着让人心里直害怕。老职工鼓励我,大胆点儿。以后抬了几次,就克服了心理障碍。”就这样,张英志在直面“死亡”的30多年里,顶住世俗偏见,兢兢业业地工作着,也感受着心理上的变化:从恐惧到平静,再到对生命的敬畏。

在殡仪馆工作的人都有难言之隐。“当我们的工作人员到了现场,人们都站得远远的,向我们指一下尸体的位置就躲开了。他人的冷漠、忌讳,让我们备受打击,但后来我们渐渐习惯了,开始坦然面对这份工作。”张英志脸上写着倔强。30多年来,他顶用执着和真诚感染着周围人,改变着人们对殡葬行业的看法。

挑战极限36次进出火化炉

八十年代的殡葬管理行业,由于人们的观念陈旧,火化率很低。别人都图清静,可张英志不一样,这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不愿虚度时光。

他牢牢抓住每一次火化的机会,细细揣摩其中的技巧。后来,他发现火化炉内的炕面砖老化严重,急需整体改造。

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那时候的火化炉还烧媒,每天要推煤、烧煤、推炉渣,热、脏、累、呛、烤,一天下来累的半死,再加上浓重的尸臭味,让人一闻就想吐。夏天酷热难当,火化炉温高达800多度,操作室温度常达50多度,站在火化炉前即使什么也不干,也会汗流浃背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别人下班都是急急忙忙地走,可张英志却是主动晚下班,寻求简便易行的改造方法。

“干,就要干好,自己想办法维修。”张英志横下一条心。火化炉内温度高、灰尘多、气味难闻,即使停烧一天一夜,温度也在40度以上。可张英志不怕,他说,这点苦算啥?当过兵的人啥苦都能吃。在改造维修的日子里,他钻炉膛、清烟道,顶着令人作呕的恶臭,每天背着25公斤重的炕面砖在火化炉内爬进爬出,一次次挑战身体极限,硬是靠毅力完成了火化炉膛底的维修,不仅节约了几万元的维修费用,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
一来二去,张英志成了维修专家。一年一次的检修,总少不了他的身影。时间长了,有人给他开玩笑地说,你在火化炉里几进几出,“出生入死”,到底图个啥?他嘿嘿一笑说:“干一行就要爱一行,更要精一行。做人,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”

1994年,张英志被任命为殡仪馆馆长。虽然成了领导,可活儿一样也不少干。亲戚朋友都说,别人当了领导,都当甩手掌柜,把工作安排安排就行了。可你当了领导却比过去更忙,火化炉照样钻。

31年工作在一线,到底钻了多少次火化炉?张英志拍拍脑袋说,记不清了,就按36次算吧。只要今后有需

要,他还会钻下去。

熟悉张英志的朋友,都知道他有个外号叫“张不怕”。

外号的由来,还得从1986年说起。那一年的夏天,柏乡县城附近发现一具男尸。由于天热,尸体高度腐败,已经生蛆,成群的苍蝇围着嗡嗡飞,人还没走到跟前,刺鼻的臭味已熏得不能呼吸。同去的人掩鼻而退,不愿上前。而张英志掏出口罩戴上,走上前去,把遗体轻轻抬起来放到车上,运回馆内。他说,说心里话,遇上一碰就要掉一块肉的尸体,身体上、心理上也会有不适,自己也不愿上前。但一想到自己是一名殡葬工作者,通过自己的劳动,能给死者亲属减轻内心痛苦,就觉得工作做得值。尸体火化了,他的外号也不胫而走。

“工作脏点累点都不怕,最心痛的还是一些群众不理解。”张英志说,1996年,随着全国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,柏乡县实行火化“一刀切”,倡导绿色殡葬。然而,沿袭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陋俗,常常让张英志遇到尴尬和难堪。挨过多少次丧户的围攻,被不理解的人辱骂过多少次,他都记不清了。

一次,一位同事当着张英志的爱人无意说起挨骂的事,她立马急了,指着丈夫气愤地说:“走,回家,就是饿死,这工作咱也不干了……”事后,张英志千方百计地做妻子的工作,善解人意的妻子也理解丈夫的苦衷,虽然嘴上牢骚不断,但在实际中暗暗支持着丈夫的工作。对此,张英志常常自豪地说:“军功章上有她的一半。”

张英志的“难说话”也是出了名的。1998年春节前后,细心的张英志发现某村连续几个月没有火化记录。这是一个3000多口人的大村,实行火化制度以来,每月火化尸体2至3具,怎么能连续几个月没有人口死亡呢?针对这种情况,张英志带领殡改执法队连续几天几夜走访调查,了解到这个村趁春节放假期间偷偷土葬了6起。这是一个涉及面大、影响坏、难处理的事件。得知正在调查此事件,丧户们偷偷找到张英志,把红包往他怀里一塞,希望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算了。可张英志不为所动,把红包硬塞回去后说:“如果都这样,殡改工作还咋搞啊。”最终,6具遗体启尸火化,并做出了罚款的处理意见,避免了殡改工作的反弹现象,巩固了殡改成果。

多年来,他还带领殡葬职工,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,创造条件加强殡仪馆改造建设。从2002年开始,将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殡仪馆逐渐进行拆除改造;协调征地6亩;对火化间、火化炉、丧属休息室、骨灰堂、火化业务联系值班室和扩建的停车场进行了硬化和改造;投资120万元新建了丧属接待室、业务室、骨灰寄存室,购了殡仪车和冷藏柜,配备了发电机组,美化和绿化了馆区。有人曾跟张英志开玩笑说,你真是把服务做到了“最后”。

柏乡县民政局副局长李亚锋告诉记者,从1996年至今,柏乡县保持100%火化率,殡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。这些,都和张英志的踏实工作是分不开的,他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大家的好评,成为全县殡葬行业一面旗。

“用最淳朴的心为逝者送行,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来。”张英志说,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,这就是他人生的价值所在。

版权所有 邢台日报、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例:" 稿件来源 - 邢台网 "。未标明 " 稿件来源—邢台网 "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网站,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。
广告加载中...
广告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