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平鄂:面对铡刀不惧死

    2021-06-22 08:43:55 星期二 来源:邢台日报

   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靳普

    革命烈士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,坚贞不屈,从容就义的故事广为传颂。在邢台,也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日英烈——胡平鄂。

    他面对敌人的铡刀,大义凛然,视死如归:“死有什么可怕的,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!”

    国家有难 回乡抗日

    从巨鹿县城出发,北行三四公里,就来到胡家庄村。这个有着200多户村民的小村子,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姓胡。革命烈士胡平鄂就出生在这里。

    “大伯上过学,有文化,受先进思想的影响,他一直暗中进行革命工作。在他十几岁时,家里人送他到现在的北京门头沟煤矿工作。”胡平鄂的侄子胡兰珍说,从小听着大伯的故事长大,耳熟能详。

    胡兰珍的父亲叫胡平宽,在家里排行老五,长兄便是胡平鄂烈士。

    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山河破碎,民不聊生。胡平鄂毅然回到家乡,加入到抗日阵营,任巨鹿县抗日交通站站长。1939年,他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    为了抗日工作需要,胡平鄂化名陈东科,一面宣传发动群众,一面按照上级要求,进行革命工作。他经常在夜间带领民兵和群众割电线、平封锁沟、破坏公路线,使县内敌人的通讯、交通经常陷入瘫痪,有力地支持了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对日作战。

    环境险恶坚持斗争

    “有一回,他出去送重要文件,经过小留庄村的时候,突然碰上日本鬼子‘扫荡’。正发愁无处可躲时,收庄稼的老乡帮忙把文件藏了起来,又递给他一把镰刀,让他和大伙儿一块干活儿,才没被鬼子看出破绽。”胡兰珍说,大伯有时候向家人感慨,有了群众的支持,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。

    1940年,日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实行“囚笼”政策。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勾结日军,不断袭击八路军,杀害抗日干部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,胡平鄂被调任第四区区长。

    根据区党委和行署的统一部署,胡平鄂大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,加紧组织各村自卫队,搞好示范。他经常带领民兵配合正规部队作战,动员青年抗日先锋队张贴标语。为了从政治上瓦解敌人,胡平鄂还到炮楼外向敌人喊话,宣传党的政策。

    胡平鄂关心群众生活,密切联系群众,为对敌斗争工作做各种准备。白天,他和群众一起劳动。晚上,他又积极开展各项群众活动。在他的领导下,第四区群众的抗日热情大大提高。

    面对铡刀 铁骨铮铮

    1943年8月8日,胡平鄂去官亭布置工作,由于汉奸告密,不幸被捕。

    敌人对他软硬兼施。汉奸头子张百奎亲自摆酒设宴,封官许愿,企图收买胡平鄂。但是,敌人得到的却只有痛骂和训斥。

    软的不行、就来硬的。敌人对胡平鄂严刑拷打,用凉水、辣椒水、煤油灌,用烧红的烙铁烫,用烧沸的油浇。敌人使用了各种酷刑,把胡平鄂折磨得死去活来,却始终没能从他口中得到有关党组织的任何信息。

    看到酷刑无法达到目的,穷凶极恶的敌人就用死来威胁他,命人搬来了铡刀。胡平鄂却坚定地说:“死有什么可怕的,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!”眼见无计可施,敌人决定杀害胡平鄂。

    1943年8月10日,敌人把胡平鄂押上刑场。面对敌人的铡刀,胡平鄂不仅毫无惧色,还强忍着通体的伤痛,把刑场作为讲坛,揭露日军残暴罪行,号召群众团结起来,坚持斗争。

    最后,凶残的敌人下了毒手。年仅29岁的胡平鄂,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。

    精神永存 世代相传

    在胡兰珍的家中,他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塑料袋,又从里面拿出一个绢布包,翻开层层的包裹,露出一张黑白照片。胡平鄂牺牲后,保留的遗物不多,这张合影成为珍贵的纪念,胡兰珍一直小心保存。

    照片上,胡平鄂大概十几岁,双目炯炯有神,眉宇间透露着一股英气。“这是大伯生前留下的唯一影像资料,他的事迹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,他是家族的骄傲。”

    青山有幸埋忠骨,英魂永驻励后人。“大伯为了新中国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,作为子孙后代,我们不能忘记。”胡兰珍说,他的两个子女先后入党,大儿子也曾经在部队服役。今后,他们仍将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,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行,承担起时代重任。

    记者手记

    行走在烈士的故乡,回想过往,脑海中一直闪烁着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画面。

    “死有什么可怕的,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!”面对凶残的敌人,胡平鄂这句简短的话语,惊天动地,道出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。灌辣椒水、煤油,用烙铁烫、沸油浇……敌人在胡平鄂身上使用了各种酷刑,却无法战胜其精神、改变其信仰。

   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,无数像胡平鄂一样的革命者毅然选择了舍生取义,用生命坚守革命理想和对党的忠诚。郭企之、赵勤学、胡平鄂……一个个名字记录着一段段鲜活的历史,诠释着一个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。

    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,以热血浇灌理想,以生命践行信仰,换来了今天的山河锦绣、岁月静好。英雄虽然已经远去,但是他们的名字,却早已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。他们的精神,如同一盏盏明灯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
  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    邢台网 官方微信
    邢台网 客户端

    邢台日报、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

   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。

    广告加载中...